通辽,原称哲里木盟,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内蒙古东部,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和铁岭市,北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535平方千米。
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著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和上千首短调民歌。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会,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
通辽市的矿产资源分布基本上呈北部煤和稀有稀土矿产;中部石油、铀、硅砂、煤;南水泥灰岩;金属矿产南北山区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藏5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13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保有储量1.34亿吨,储量居全国之首。“八〇一”稀有稀土矿为世界特大型矿床。
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会,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航线14条,通航城市13个。通辽火车站是全国36个铁路枢纽编组大站之一。
2022年,通辽市第一产业总产值629.6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384.78亿元,同比增长2.3%占比为61.1%占比最高,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8个百分点,拉动力最强;畜牧业产值219.41亿元,同比增长5.4%占比34.8%,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12.02亿元,同比增长2.5%;渔业产值2.44亿元,同比增长12.1%;一产服务业产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15.6%。受农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变化,种植业较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畜牧业较上年下调2.5个百分点。
2022年通辽市粮食总产量实现186.75亿斤,比上年增加7.09亿斤,占全区总增量近六成,同比增长3.95%;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9.6亿元,同比下降0.4%;实现利润总额10.6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较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8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9.5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区2.8个百分点,总量与增速分别排在全区第五位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