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要通过创新全方位融入之“形”,激发情理交融之“感”,不断提升铸牢教育之“效”。
有形,就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要整合课程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和管理的每个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广大教师心中。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数量与培训质量的提升。要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教育园地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
有感,就要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情感共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深化情感体验,要使学生对民族历史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要创设共情交流、增强认同感,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同。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诗歌、散文、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结合班会、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进一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实施情感体验丰富、共情交流充分、心灵触动深入且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有效,就要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推进、取得实效。要注重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部署,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结合区域实际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和政策支撑。要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向边境和民族地区倾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师资配置、改善硬件条件等措施,逐步缩小不同地区、校际间的教育差距。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师资队伍系统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包头师范学院《阴山学刊》编辑部副编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