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有趣的教育,让“铸牢”入脑又入心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08 15:44 

步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红城小学,校门口右侧有一个石榴园,一座红石榴雕塑掩映在茂盛的石榴树之间。“孩子们,你们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棵石榴树呢?”课间休息,一些学生在石榴园周边玩耍,教师趁机向学生提问道。

“56棵!”孩子们争相回答。

此时,教师进一步解释:“这56棵石榴树,象征着我国的56个民族。你们看,每一颗石榴里都藏着许多籽,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56个民族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石榴园是红城小学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将普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孩子们在石榴园附近玩耍时,教师便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踏入这片充满教育意义的土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红城小学始建于1932年,是内蒙古成立最早的学校之一。近年来,红城小学通过混班混宿,开设“金话筒”“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6月24日下午,记者甫入教学楼一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琅琅书声便传入耳中。走进教室,学生们字正腔圆地诵读,个个精神饱满。

“我最喜欢朗诵,每次与大家一起学习、朗诵古诗词,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年级1班的学生吴诺敏是蒙古族,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普通话说得又标准又好听,还成为了学校的讲解员。

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介绍,为大力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面向学生编印了校本读物《向阳花开》,通过晨诵午写晚读,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知识储备,增强语感,学生们经常在盟级演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如今,像红城小学这样具体而微的实践课堂,已覆盖兴安盟所有中小学,潜移默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兴安盟始终将学校视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场所。”兴安盟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仲春表示,各级各类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堂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贯穿日常育人活动,并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

Baidu
map